书写青春、现在和未来的教育硕士 —沈阳市铁路五校教育集团·砂山四校访谈录 本网讯/辽宁报道(嘉欣 程洋)她深深地热爱着这所校园,这所倾注了35年多情的一草一木,和每一位师生的砂山四校。1985年秋天,刚满19岁、刚刚毕业的马淑惠被分配到了位于沈阳市和平区西南端的砂山四校,从此她的教育生涯就与农民工子女开启了不解之缘。从当老师开始到班主任,从教导主任到一校之长,从青春韶华到双鬓斑白, 35年来她锲而不舍的辛勤耕耘,敢为人先的拼搏奋斗精神,和全体教师用汗水和心血探索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教育之路,成为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 
2000年,沈阳经济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城市中心与城边区域的不均衡发展也显现出来。计划生育在减少学校的生源同时,增强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也强化了市中心学校对砂山四校周边市民的吸引力,也就在这一年砂山四校进入了建校以来最艰难的时刻。那时候,马淑惠已经担任了学校校长的职务,面对日益减少的学生、简陋的办学条件,她感到身上的担子从来没有过的沉重。当时,新学期开学一年级只有18名学生,于是,她带领班子成员和教师根据外来务工人员住处、工作地点、孩子的流向,开展了“寻找流动花朵”活动。利用双休日到汪家、南李官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地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发招生简章,张贴标语口号,宣传不收借读费等义务教育政策,当年就收了90个孩子,使周边城乡结合处的孩子们都有了良好的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给学校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真爱的力量使学生感受校园学习生活的快乐 砂山四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事迹,成为教育改革中的大事,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注。教育部门于2004年5月正式确定砂山四校为农民工子女就学指定学校。从2004年到现今,学校已接收了3000多名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为发展教育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说不好普通话的新疆维吾尔族萨达姆兄弟,通过短短一个学期的锻炼,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面对记者的采访也镇定自若,对答如流。对低年级的学生通过沙盘游戏进行心理疏导,让沙盘效应走进孩子们的心里。这种寓教于乐的沙盘游戏疗法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受到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小强是来自四川的男孩儿,由于他普通话说的不好,很少与人交流,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他第一次来到沙盘游戏的时候,五轮摆放他选了五个大熊猫。老师问他为什么选这个沙件,小强腼腆的说:“那是我的家乡,我们家乡的代表就是大熊猫。”引起了同学的好奇心。在老师的鼓励下,小强兴奋地给大家介绍了家乡的大熊猫,家乡的美食美景。他的普通话虽然不标准,但眼睛里却闪着光,声音也越来越大,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沙盘游戏像是一次心灵之旅,不知不觉中感化了、改变了那些自卑的孩子,使他们乐观、健康的成长起来。 
善行善举就是最好的德育教育课 砂山四校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不但感染了每一个学生,也感动着每一个家庭,在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从昌图来沈阳卖菜的农民工刘凤环,她女儿在四岁时因车祸再也站不起来了,上学成了奢望。刘凤环只好到学校买学习教材,准备自己在家教孩子。马校长知道后让孩子到学校来上学,还安排刘凤环在学校做了保洁工,既有了稳定的收入,又方便照顾女儿。为了照顾这个孩子上下学,学校将她所在的班级安排在一楼教室。另外,患小儿麻痹行动不便的张博的教室也安排在一楼。这两个班级在一楼一待就是六年。 为培养孩子德、智、体、能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校成立了合唱团、民乐队、舞蹈队、朗诵队、足球队、陶艺美术队、京剧队、机器人工作室、阳光书社等特长小组。机器人小组多次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比赛并获得金奖;熊云霞和赵一夫同学参加了与中央电视台撒贝宁录制的节目;莽婷婷同学代表全市的农民工子女去澳大利亚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合唱节;学校在和平区篮球比赛中取得了五连冠的好成绩。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经过十几年的辛勤耕耘,拼搏努力,砂山四校在马淑惠的带领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沈阳市有影响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指定学校,被确立为沈阳市农民工子女示范学校。十几年来,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孩子在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茁壮成长。砂山四校毕业生刘雅琼三姐妹感触特别深,她们特别感谢学校对她们的教育和培养。刘雅琼考入山东大学后送给学校的锦旗上这样写着:“人生的基石,大学的摇篮。” 2007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省长)来到砂山四校与孩子们共度“六.一”儿童节。他赞扬说:“你们的办学条件不是最好的,但这里的教育却是最好的。”总理的话使全校师生信心倍增,增强了努力办好一流教育、在同类学校中树一面旗帜的力量。 多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市先进单位、辽宁省雷锋号先进集体等50多个荣誉称号。成为沈阳市慈善教育基地。马淑惠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和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 
“阳光教育”办学特色和关注珍爱每一位学生 要想办好农民工子弟学校,让学校健康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让农民工子女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是砂山四校创办特色学校的办学思路。2008年,学校开始从体态建设阶段走向实力提升阶段。他们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需求,征求家长意见,探索发展途径。经过反复论证,确立了“阳光教育”办学特色和关注珍爱每一个学生、为孩子健康成长夯实基础的办学理念,并使其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宗旨。直到如今,马校长带领师生紧紧抓住校园、课堂、课程这三个关键点,不断深化“阳光教育”,通过给学生提供美丽、舒适的学习环境和温暖和谐的人文环境,努力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让学生的内心更温暖,让校园更和谐。通过实施准起点、小坡度、多层次、快反馈的教学策略和以问题为中心的三环四步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和积极、自主的学习空间。通过构建“向阳花”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搭建锻炼成长的平台,引导每一个学生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交谈中能体会到:马淑惠校长带领的教师队伍一直秉承着,把外来务工人员看做是社会的财富,国家的建设者;必须保证他们的子女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权利,接收一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是托起一个未来;保住一批农民工子女入学,就是保住一片希望,让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还他们一个欢乐的童年。 
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为了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她呕心沥血,真抓实干,释放出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母爱情怀,学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被称为“实现梦想的快乐家园。”几十年来沈阳市砂山四校校长马淑惠、书记冯广兴、副校长盖敏、董玲军及全体老师,用母爱的力量托起了未来的希望。 责任主编:朱大权
|